行业新闻

腊月廿五、紧急报告!大连水产品产业走到生死关头!

2月6日凌晨,一份署名“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的《关于大连市冷链企业问题的紧急报告》在网上迅速传播。

报告称:

2020年下半年,受两次疫情冲击,大连水产行业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和冷链企业遭受重创。约50多万吨货物积压港口或长达40天才能入关,因冷库被封,大连200余家水产品进口、仓储及加工冷链企业停工停产,4万多名从业员工面临“失业”,大连水产品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值得警惕的是大连作为国际国内冷链产业链中的一环已开始被国际、国内大型船运公司“抛弃”。一旦大连被挤出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大连面临的将不仅是水产产业链生与死的问题,更是作为国际港口城市被抛出国际海洋经济大循环体系的问题。同时,多年来大连力争建设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努力,将毁于一旦!

2021年春节将至,因大量货物在港积压、大小冷库不允许开放、企业复工复产遥遥无期、冷库内被封存的货物何时解封仍是未知数,工厂资金链“断裂”,工人工资发不出来,大连水产品行业面临极为艰难的经营处境。在调研数十家水产企业的基础上,特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大连市拥有冷链加工类企业1300余家,以水产加工为主,肉类、果蔬和乳制品加工为辅;冷冻类企业300余家,公共冷库储存能力约310万吨,具有冷链运输资质的车辆达5800多台。大连直接从事水产冷冻企业的相关人员约有4万余人,与其相关联的印刷包装、机械、物流、仓储、金融、餐饮、零售等上下游企业的人员就更多了。支持这些企业摆脱困境,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大连几十万个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大连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实施大连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建设东北亚航运物流中心等有着现实和深远意义。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大量货物积压,国际国内大型船运公司已开始“抛弃”大连。

(二)大量冷库被封,冷链企业停工停产,产业工人面临失业。冷链产业停滞已波及上下游十多个行业,影响不容小觑。

(三)一刀切政策下,货物在港积压、冷库被封等多种因素叠加,国际国内大量订单转向山东、江苏,大连冷链产业链供应链一旦断裂,直接导致千亿资金流“消失”。

(四)大连冷链产业是支撑大连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支点”,是支撑辽宁省外贸的“四梁八柱”,其战略意义非同小可。一旦国际海洋渔业产业链重组,大连将被边缘化,重振原有大连海洋经济地位难上加难。

(五)冷链的概念广泛,上下游战线长,分布广、类型多,现在我们在宣传上较为“笼统”,社会各行业对此有很大的误区。

三、几点建议

(一)尽快启动8个首站冷库,且实行明确的流程标准,时间标准,责任标准,限期解决原材料港口积压问题,为下一步大连冷链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标准引领,分类从严管理。做到问题点和以点为半径的严查严防,不殃及整个行业。

(三)建立与产业链相一致的检测链。保整个产业链安全,早发现早解决,将问题点定的精准。这也是服务社会和企业的举措。

(四)建立清晰的奖罚管理制度。

(五)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面对面沟通的渠道。

(六)对于冷链食品行业已经产生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解决和扶持办法。第一,对于由于大量冷冻货物滞港产生的额外费用是否可以通过行政的力量予以减免,如冷藏费,箱使费,滞箱费,检验费,消杀费等,以减轻企业负担。第二,以政策的手段通过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与支持,避免出现抽贷,压贷。第三,保持2020年初对水产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保障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第四,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角度对行业进行整合,推动水产行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该报告全文:

关于大连市冷链企业问题的紧急报告

2020年下半年,受两次疫情冲击,大连水产行业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和冷链企业遭受重创。约50多万吨货物积压港口或长达40天才能入关,因冷库被封,大连200余家水产品进口、仓储及加工冷链企业停工停产,4万多名从业员工面临“失业”,大连水产品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值得警惕的是大连作为国际国内冷链产业链中的一环已开始被国际、国内大型船运公司“抛弃”。一旦大连被挤出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大连面临的将不仅是水产产业链生与死的问题,更是作为国际港口城市被抛出国际海洋经济大循环体系的问题。同时,多年来大连力争建设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努力,将毁于一旦!

2021年春节将至,因大量货物在港积压、大小冷库不允许开放、企业复工复产遥遥无期、冷库内被封存的货物何时解封仍是未知数,工厂资金链“断裂”,工人工资发不出来,大连水产品行业面临极为艰难的经营处境。我们在调研数十家水产企业的基础上,特此报告。

1、 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大连市拥有冷链加工类企业1300余家,以水产加工为主,肉类、果蔬和乳制品加工为辅;冷冻类企业300余家,公共冷库储存能力约310万吨,具有冷链运输资质的车辆达5800多台。大连直接从事水产冷冻企业的相关人员约有4万余人,与其相关联的印刷包装、机械、物流、仓储、金融、餐饮、零售等上下游企业的人员就更多了。支持这些企业摆脱困境,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大连几十万个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大连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实施大连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建设东北亚航运物流中心等有着现实和深远意义。

2、 目前面临的问题

1、 大量货物积压,国际国内大型船运公司已开始“抛弃”大连。

大连冷链是水产加工品国际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7.22和12.15两次疫情后,由于需要加大检测力度,导致冷冻原料在港大量积压。调查显示已有近10万吨原料滞留在大窑湾港口集装箱码头,另约有25万吨原料在辽渔码头散装船的“锚地”,分别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运公司,每天产生的高额费用(如滞箱费达几十万元/天)使大连货主每时每刻都在承担着重大损失。

大连一从事金枪鱼业务的外贸企业有150多条集装箱已在港口滞留近3个月。按照国际通用滞箱费标准,起步价是100美元/箱/天,7—14天、14到28天、28天以上采取不同标准分别计价的方式,滞箱费高达数十万元。

其次,通关速度之慢,引发大型海上物流商发出“放弃”大连港的“信号”。以往正常通关需要3至5天,现在是20天、40天,甚至50天不等。大连是中国的主要海鲜进口港口之一,被国际航运界称为在中国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关键港口,此环节突然出现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大量滞留,已连带其他国家的冷冻食品运输,并波及全球供应链。

2020年12月23日至2021年1月5日开始,全球最大集装箱运输公司马士基集团发出通知:“由于需要对进口到大连的冷藏集装箱进行检验和消毒,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见的延误,除从中转港卸货的第五天起,每个冷藏箱每天收取100美元滞箱罚没金外,停止接受所有运往中国大连的冷藏箱预定。

随后,另两个世界海上物流巨头ONE、MSC分别宣布,停止接受大连的订单”。部分在大连等待近50天的供货商已转至上海、宁波、青岛等港口。

国际海事咨询公司德鲁里的分析师菲利普·格雷说,如今,发往大连、青岛的满载海鲜的一些外国船只正改变航线驶往韩国釜山。

来自国家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大连港在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幅竟为负增长-41.7%,上海港、宁波港、天津港、青岛港、厦门港都是增幅同比上升。

1月26日。我国最大的中远海运COSCO也发出通知,远洋船卸货暂不选择大连港,如果此事件持续发酵,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货运公司不选择大连,闻名世界的不冻港——大连港的是否会“命悬一线”呢?

大连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未来将会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遭到“致命打击”,甚至会导致大连水产行业脱离世界水产贸易供应链和产业链。

因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始终在不断变化、不断重组、不断“争夺”中,如果大连丢掉在世界海洋渔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位置,再想回去,难上加难。所以我们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关注未来经济发展,否则大连很可能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2、大量冷库被封,冷链企业停工停产,产业工人面临失业。冷链产业停滞已波及上下游十多个行业,影响不容小觑。

目前,大连地区已封存各冷库及加工厂“冷库”内存量货物逾60万吨。如果大连200多家冷链企业始终不复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工人工资无法落实,导致4万多名产业工人失业,数万家庭失去经济来源,这不仅关乎民生问题,也影响着大连的社会稳定。

如不立刻采取措施,即使年后企业复工复产,外地工人也不会选择大连,大量劳动力外流。对于企业而言又是一个重创,进而影响大连经济未来的整体发展。

更严重的是大连冷链产业的停滞已波及上下游的包装、塑料、餐饮、物流、仓储、设计和广告、金融、互联网等十多个行业,初步预估涉及从业人员10多万人。

从业人员近5万人的大连包装行业2019年年产值近50亿元,其中30%至35%来源于大连海产品行业的外包装纸盒。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两次停工停产,导致原先订购的纸盒、礼盒、内包装大量积压,不能按时结款,进而波及到大连一些包装企业不能按时给员工发工资。

冷链企业的停工停产,对冷链下游行业如餐饮行业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大连彤德莱火锅在全国有400多家门店(大连共40余家),自有员工4600多人。此次疫情导致大连甘井子姚家冷库被封,内有2020年6月进口的牛羊肉400多吨,鱼100多吨,至今已检测2次,都合格但不允许出库。导致东三省150多家店没有牛羊肉、鱼肉可卖,员工工资也不能按时开出。

我们在甘井子区调研时发现,已有10多家冷链企业宣布倒闭,400多名工人失业。很多冷链工厂资金链断裂、工人工资无法落实的困境,劳动力外流和节后招工难或成下一步难题。

3、一刀切政策下,货物在港积压、冷库被封等多种因素叠加,国际国内大量订单转向山东、江苏,大连冷链产业链供应链一旦断裂,直接导致千亿资金流“消失”。

水产行业的生产链条是以“进口-加工-出口-内销”模式为主,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无法循环下去。处于国际供应链的重要中间环节的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球相关产品市场份额的50%以上, 由于生产停滞造成大量订单不能得到执行,部分国际客户已经考虑从东南亚等地选择新的供货商,大连或将永久丢失相关市场。

目前,不少国内、国外的客户将企业订单纷纷转到了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等地。年纳税3000多万元的亚洲渔港(大连)公司由于无法履约,其国内最大的合作客户(年合作额逾一个亿)已将订单转到山东荣成一加工厂。企业不解:同样的北美龙虾进口原料,山东就可以正常生产?

4、 大连冷链产业是支撑大连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支点”,是支撑辽宁省外贸的“四梁八柱”,其战略意义非同小可。一旦国际海洋渔业产业链重组,大连将被边缘化,重振原有大连海洋经济地位难上加难。

大连水产品冷链出口加工业是辽宁省出口外贸的“大户”,仅庄河200余家水产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辽宁省水产行业出口额80%以上,是支撑辽宁省外贸创汇的“主力军”。同时,大连水产品冷链加工业除了开展国外海产品的深加工,还承担着大连本地的水产品的加工,两者相互促进。

2019年,大连市农业经济总产值733.7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350.39亿元,大连本地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21.2万吨。大连海水养殖面积47.78万公顷,产量175.79万吨。由于冷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的影响,现在大家对冷链企业有很大的误区,对本地的水产行业也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大连海域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是大连陆地面积的2倍多,大连海洋牧场建设方兴未艾,大连海洋牧场建设也是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两个支点之一。如果大连冷链产业发展出现大面积“后退”,对大连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对大连经济开启新发展格局也将是巨大的发展“瓶颈”。 5、 冷链的概念广泛,上下游战线长,分布广、类型多,现在我们在宣传上较为“笼统”,社会各行业对此有很大的误区。

最直接的表现是消费者不敢购买冷冻产品,银行已经不愿意贷款给冷链行业。造成相关企业资金链断裂,后续经营难以为继,抗疫后也不可能恢复,还会造成大连的社会问题,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出现支付工人工资困难。

冷链从产品落地就同多个不同行业相关联,包括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零售,最终产品不论出口还是用于国内销售都有很长的行业链条,各个不同行业的防疫风险点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使用统一的冷链概念,使用一样的疫情防控手段,并不能有效对的解决疫情防控的风险问题,事实上有诸多隐患,目前尚没有界定因为冷链导致的疫情风险定位。这对于企业而言又是一个重创,这样也很难实现水产企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企业经营不善,不能带动产业链,进而会影响我们大连整体的发展。

3、 几点建议

三次疫情,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财力投入,尤其是2019年年初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给了冷链企业很大帮助。我们也非常理解7.22/12.25两次冷链领域发生的新冠疫情,给大连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目前疫情仍在全球不断蔓延,大连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一环,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如何寻找防疫和促进发展并重之路,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尽快启动8个首站冷库,且实行明确的流程标准,时间标准,责任标准,限期解决原材料港口积压问题,为下一步大连冷链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对进口产品的消杀问题要动用行政的力量解决大连本地冬季气温低消杀效果不能保证的技术问题,确保港上挤压的产品能够尽快得到释放并进入下一个流通环节。其次是对于已经在库的产品出台明确的执行意见,确保相关产品及冷库的操作规则,让这部分产品能够进入产业链里流通。再次对于大连市本地冷库库存的产品出台相关操作规范,允许正常安全的产品进入流通。最后对于在首站冷库检测中出现的核酸阳性的产品出台明确的规范,如消杀以后可以达到安全使用标准是否可进入流通等。尽快通过8个首站冷库,建立“进可查”、去可追的管理体系,让货物流通起来,让整个产业链条动起来。有效快速提高通关和流通效率。

2、 标准引领,分类从严管理。做到问题点和以点为半径的严查严防,不殃及整个行业。

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冷链环节仍是防控的风险点。目前所有和冷冻产品相关的企业都被划归到一起,遇到问题都是同等对待。不但不有效防控疫情的风险,“一刀切”政策殃及整个产业。

我们急需根据不同行业如仓储、物流、加工出口、销售等类别,从业人员的工作习惯,行业的运营特点等方面,请相关防疫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评估,不同行业列出不同的防控风险点。

根据水产业整个链条确定不同风险点,制定出防疫常态下水产行业新冠疫情防范操作规范,及水产行业整套防疫方案与应急对此。使入关,物流、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风险等级,清楚明了的指导企业合规运营。对于不同场景下的冷冻产品给出明确的进入流通的操作方案。如金枪鱼产业,全国4个产值最大的金枪鱼企业大连占2家,山东1家,江苏1家。山东对金枪鱼企业在疫情防控操作规范上就可以进入冷库、进入市场。大连就不行。无奈,大连这两家企业自12.22疫情至今,所有货物全部通过青岛入关、生产。

尽快改变“一刀切”,根据防疫风险点不同,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严防严查。大大减少地方防疫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3、 建立与产业链相一致的检测链。保整个产业链安全,早发现早解决,将问题点定的精准。这也是服务社会和企业的举措。

目前,冷链产业涉及战线较长。如何尽快围绕产业链建立起一套在入关、进仓、入场、加工、流通、商超等环节的检测体系,科学、规范、严密、可控、有效的防范冷链产业的检测链,确保防疫与发展两不误。

4、 建立清晰的奖罚管理制度。

压实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而不要挤压疫情防控责任,压实主体责任就是在精准防控规范的指导下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对于出现疫情防控不力或不按照规范操作的企业要严肃处理,及时公布,确保相关规范得到严格执行。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我们还有很多未知的,病毒本身也很狡猾,需要对防控进行合理评估、与奖罚,实行分级化防控管理,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对,疫情防控的绝对化既不科学也不可能实现,只能出现层层挤压疫情防控责任,到终端的疫情防控的执行层面就变得不科学很极端。疫情防控的终极目标是让社会恢复正常的秩序,更不应因疫情防控而给行业和普通民众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疫苗的防疫作用应该给与肯定和规范。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注射疫苗,水产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已经优先注射疫苗,对于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给与明确的日常防护指导,并允许从事冷链相关行业,不能等同于没有注射疫苗的人员一样的防控管理措施,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让相关从业人员较少恐慌。

明确相关疫情防控的联系机制,疫情防控本就是需要各相关部门,各个地区互相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5、 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面对面沟通的渠道。

第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疫情防控专家对冷链食品的不同行业的防范风险点进行评估,给出相应专业的防控意见和规范。第二,有直接从事企业参与一起制定相关规范,并同时让相关企业签订责任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第三,由相关政府部门对相关规范进行监督,这样责任划分清晰,建立进可查,出可溯的精准防控措施,防护规范就可以得到有效执行。第四,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及教训,由相关卫控专家定期进行巡检和宣讲,对新发现和新认知的风险及时增加有效的防控手段。第五,要充分发挥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的作用。

6、 对于冷链食品行业已经产生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解决和扶持办法。第一,对于由于大量冷冻货物滞港产生的额外费用是否可以通过行政的力量予以减免,如冷藏费,箱使费,滞箱费,检验费,消杀费等,以减轻企业负担。第二,以政策的手段通过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与支持,避免出现抽贷,压贷。第三,保持2020年初对水产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保障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第四,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角度对行业进行整合,推动水产行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