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进口冷柜失冷货损索赔难!谁来打破冷柜的灰箱?

信德海事网文章援引保赔协会Britannia Club表示,冷藏集装箱货物索赔成本很高,在过去的两年里,此类案例呈上升趋势。

 

一、冷链货损:行业之痛

此文戳中了进口冷链行业的一个痛点,也是一个模糊地带:一柜货物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货坏了谁负责?很多时候说不清楚。

 

海关查货,发现冻品化冻,判不合格,退货或销毁;

找国外工厂,国外工厂不认账,说“装船的时候好好的”;

找船公司,船公司说“船上一切正常”...

 

冷链货物因温度环境变化而出现问题(如腐败、变质等),其原因可能来自供应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由于跨境海运冷链节点多、时间长、主体多,较容易因各种因素出现失冷、断链问题。

 

 

二、冷柜:冷链中的灰箱

作为整个冷链中时间较长的一个环节,船上冷链的效果对于货物品质至关重要。

 

从是否透明、可视、便于监控的角度来说,冷链也应该是“感知链”。但在过去,别说货主,甚至连运输车辆对冷链货物所处状态都难以及时、准确感知;货物装进冷藏车/冷柜以后,就仿佛进了“灰箱”。

 

比如,跑在路上的冷藏车,会时不时关掉制冷机省油。过去这种“间歇打冷”的行业潜规则备受诟病。如今,随着冷藏车、冷链运输技术装备的升级,以及相关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升级,以及社会各界意识的提高,上述潜规则的空间必将越来越小,这个环节“灰箱”的灰度也会变得越来越浅。

 

在海上飘着的冷柜有没有类似的潜规则,不得而知。目前海运集装箱普遍依靠自带温度记录仪记录箱内温度。这种方式存在几个弊端,一是不够精准,无法精准记录温度变化;二是时效性差,无法实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三是可追溯性差,出了问题无法追溯、定位。

 

作为整个冷链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个环节,集装箱这个“灰箱”也到了需要加速透明化的时候了。

 

但是,发自国外、漂在海上、堆在码头的冷柜,怎么做到透明化?谁来打破“灰箱”?

 

 

三、物联网:开启冷链可视新时代!

万物互联时代,答案必须是物联网。

 

国家已经在行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加强冷链智能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快运输装备更新换代,加强车载智能温控、监控技术装备应用

 

就在前几天,国家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的通知》,《通知》部署的五项主要任务第一项就是“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冷藏集装箱发展”:

 

以主要冷藏集装箱航运企业为重点,推广集成传感、无线通信、自动定位等技术的物联网设备安装应用,实现对冷藏集装箱温湿度、冷机工作模式和通电状态等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逐步实现冷藏集装箱及货物等要素全程信息化、可视化

 

也许N年后的某一天,上海的消费者Vincent正在上班,手机收到OIG短信提示:“您订购的X国牛排温度异常!但XX船公司已在第一时间处理,目前冷柜温度恢复正常。您的牛排品质未受任何影响。”Vincent于是继续安排下周末的轰趴。

希望N<3。